NO. 1
3月10日,潘石屹公开表示将会以市场价7折出售位于北京、上海的优质资产,包括银河SOHO、三里屯SOHO、SOHO东海广场等9个项目。
以银河SOHO、三里屯SOHO为例:
北京二环黄金地段银河SOHO,目前的价格在33000元/平左右,将以23000元/平方米左右的价格贱卖;
三里屯太古里对面的三里屯SOHO,目前售价在74000元/平左右,估计将会以51000元/平方米左右的价格贱卖;
在“跑路”和退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这件事上,潘石屹一边在“卖卖卖”,也一边在让名声变得狼藉。
从曾经的万通六君子、到2007年成为北京最大的地产开发商、再到后来一路唱衰中国房地产市场。
成功的背后是站上了中国城镇化与房地产行业的风口,其独创的写字楼“散售”模式,以及前瞻性的物业布局。
而从2010年以来边一路唱衰中国房地产,更多的是其掩饰“清空跑路”的幌子。
虽然从2021年开始,房地产市场迎来巨变,监管当局矫枉过正,开发商频频暴雷。
但SOHO中国相较于暴雷房企而言,日子并不难过,
从其2021年年报来看,SOHO中国的净资产负债率为43%,总借款为185.23亿元,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7.68亿元,一年内到期的借款为11.82亿元。
也就是说总体债务压力并不大,这便于潘石屹所谓“7折加速出售资产,以减轻债务偿还压力”的逻辑相悖。
从拟折价出售的物业来看,均位于上海、北京两地的核心优质资产,无论是出租率还是租金回报上,都是相对坚挺的。
就好比一路升级打怪,大BOSS还没出来,我就放完了大招,这很明显的就是想要缴械。
去年6月份,潘石屹拟通过出售股权、让渡控制权将SOHO中国的以142.8亿卖身给黑石。但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响,紧急的被监管当局叫停。
从卖股权到折价出售资产,背后则是潘石屹的“慌不择路”。
NO. 2
2007年,“房价两大隐忧已出现,下跌现象已有表露”。
2010年,“土地比房子贵,房价如果一直维持不现实。”
2014年,“中国房地产是泰坦尼克号,就要撞到冰山”。
2015年,预言房价还要降,并呼吁年轻人不要买房。
2018年4月,“房地产市场一天比一天畸形“。
就这样,在一边以极度偏激的言论唱衰中国房地产的同时,一遍在忙着暗度陈仓。
有媒体计算过,到2017年,潘石屹夫妇套现资金达400亿人民币。
2019年开始,潘石屹在国内的地产大本营SOHO中国,套现资金达600亿人民币。
直到2021年8月,与黑石的私有化进程,被监管当局立案调查后而停止。
而从客观市场维度来看,许多商业房产巨头都在寻找下家,主要是财大气粗的保险和金融机构。
比如同期还有凯德集团打包6个来福士项目,以96亿元价格出售给中国平安人寿。和谐健康集团90.6亿元收购北京SK大厦。
而对于潘石屹的行为之所以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,更多的在于其个人因素。
潘石屹本人作为第一代知名房产企业家,负面消息缠身,有些问题甚至很严重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出售国内业务然后全身而退成为潘石屹的最佳选择。
在国内市场,SOHO中国已经从最早的明星房产品牌沦为二流商业地产公司,对于潘石屹来说已成鸡肋。
这几年潘石屹在网上本人都很少介绍过公司业务,更多是秀摄影作品和跑步图,活得像个网红博主。
在业务不赚钱的背景下,自己也无心恋战,尽快出售变现成了潘石屹的必然选择。
对于其他关乎政治敏感度的话题不做深一步讨论。